自恋是每个人的本质(自恋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是谁说的)_世界最资讯
2023-05-30 20:16:40来源:

今天小编岚岚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自恋是每个人的本质,自恋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是谁说的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

2、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

3、从里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里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当然小其不是这样的自恋喽)但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这个“自恋”的定义,而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

4、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

5、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6、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学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自恋,他认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使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合理阐述的。

7、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的回路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

8、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会再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大脑以求得配对的成功。

9、如果反复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或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方式来使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这一修正仍然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别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彻底放弃。

10、这时候,不合适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无法获得自体胜感或自我价值感,因此就会产生自恋失败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大或者失败时,则个体会体验到消极的防御--抑郁。

11、《DSM-IV》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4)要求过分的赞扬;(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12、以上所显示自恋性障碍特征应该和暂时发生的自恋分清不同,例如某个人因为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而变得自大起来一段时间,我们则不能简单得视为自恋性人格障碍,尽管这两者似乎有类似。

13、但自恋性人格障碍应该是从童年起到目前一贯的表现,而非暂时、短期的行为。

14、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15、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

16、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

17、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

18、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

19、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

20、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

最后一页
上海制定20条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发展

精彩推荐

资讯News

  • 聚焦Policy

  • 图集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