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星辰|为航天员保驾护航
2023-06-05 18:47:06来源:央视网

本周,神十五、神十六乘组会师太空,他们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如何展开?科学实验怎么有条不紊地进行?《面对面》专访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体室主任吴大蔚。


(资料图片)

“让航天员容光焕发地回到地面”

记者:等待他们的过程里面你的内心在想什么?

吴大蔚:其实我想的是怎么样保证他们安全很健康容光焕发地回到地面,以一个良好的形态为我们建设期最后一次任务做一个漂亮的收官,所以我们把所有努力都放在这了。

记者:如何保障他们容光焕发?

吴大蔚:这个是靠一个体系来保证的,无论是从他们身体的健康、体能,心理状态,还有他们对于飞行返回整个任务全过程的准备,以及他们对整个的180天一个过程,完整的各种科学试(实)验收官任务良好的总结,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做好了才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所以这个是需要一段时间来做的。

记者:他们返回之前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吴大蔚:180天他们完全适应了天上失重的这种飞行环境,所以回到地面重力的作用下,他们肯定会有一个再适应的过程。为了保证他们很好地回来,他们在身体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前庭系统这些都要一系列的准备。

记者:要锻炼到什么程度才具备了返回的能力?

吴大蔚:比如说针对他的年龄,针对他日常的体能状态定下来他每天跑步要怎么个跑法,自行车要怎么个蹬法,核心肌肉的锻炼要锻炼到什么程度,做多少下,心率要达到什么水准才可以停止,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小系统。

记者:返回之前这种心理压力会出现什么变化吗?

吴大蔚:通常大家都会觉得回来了很高兴,不会有问题,其实不是的,首先返回是载人航天当中比较危险的环节,什么时候脱主伞,什么时候发指令这些都有要求,所以所有这些其实这个压力是比飞行当中要更大一些。

记者:我们看到过太空日记,刘洋就说我本来是想好好睡一觉早点起,没想到很难睡着,很兴奋。

吴大蔚:这种比较正向的一定程度上是好的,但是也会干扰他工作注意力,他体能的休息,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也会给他们做一些调试,比如说通过日常的交流让他镇静下来。

建设自己的“太空厨房”

吴大蔚:实际上针对航天飞行,营养素的标准跟地面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的地面标准都适用于天上,在天上是骨质处于脱钙的状态,所以在钙剂的应用上我们要特别小心。

记者:意思是钙流失会特别快?

吴大蔚:对,钙流失会比地面增加,这个情况下如果大量补钙就会导致结石的形成,但是不补钙又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所以膳食的标准,钙的摄入在什么范围要确定,其他还有类似于铁剂、钠,一些维生素的叶酸,这些水平都会有变化。

记者:要专门吃有针对性的维生素的片剂吗?

吴大蔚:会吃一些膳食营养素片来补充,重点还是靠食品,研发出相应的食品后,首先在广泛的地面人群当中去品尝,收集大量的数据,好吃还是不好吃,优选完这些品种去组成一个食谱,但不是每一个单品好吃,组成一个食谱就一定好吃。组这个单品你要让他不能能量过高过低,也不可以一顿饥一顿饱,要平衡。

记者:我们看到天舟又上去了,就在想新鲜水果上去了吗?

吴大蔚:是的,现在新鲜的果蔬是从地上直接带上去的,这次我们会有新鲜果蔬在轨的植物栽培,另外我们还会做一些太空食品的加工制备,这个技术我们也在发展。

记者:举个例子能加工成什么样?

吴大蔚:比如说做个烧鸡腿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做一些烤面包主食类的,烤个花生、烤红薯、主食类的、肉食类的,这些都是能够实现的。随着咱们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进步,冷链具备了之后,这些冷冻的原材料上去之后,天上就可以自动加工制备,我们会做一个比较好的厨房,让他去制备这些东西,这是我们未来的设想。

太空也讲究垃圾分类

有人计算过,航天员吃六个月航天食品剩下的包装袋,按照每人每餐吃两包食品,就会产生3000多个包装袋。此外,航天员在轨生活产生的废物还有废气、排泄物等,这些废物相对于空间站的特殊环境以及空间大小来说,其体量是巨大的。

吴大蔚:它是一个密闭的环境,我不可能打开窗户把垃圾扔出去,这里面每一针每一线,一包垃圾怎么收拾都有文章,不同的垃圾处理方式都可能会不同,电池、刀片、化学品、生物制品和日常的生活垃圾,服装都不一样。

记者:在空间站的垃圾分类是几个桶?

吴大蔚:在空间站有很多个桶,干的湿的要分开,大小便垃圾和生活垃圾、实验垃圾还有一些废弃物的,比如说坏了的一些设备组件这些都要单独处理,目的就是一个保证环境安全,比如说不能让微生物到处滋生,影响了整站环境。

当三位航天员完成六个月的空间站任务之后,会搭载返回舱返回地球,而这些固体垃圾就会跟着返回舱一并返回。这些垃圾在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之后被抛掉,在大气摩擦燃烧的作用下,最终在大气层里烟消云散。

太空中如何应对长个、味觉嗅觉变化?

在失重状态下生活长达半年之久,航天员的身体机能会发生很多变化,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有一个专门的团队,研究失重生理效应的防护。

记者:在轨时间如果按照180天来算,人的身高包括骨骼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吧?

吴大蔚:是的,从本能上来讲,我们在地面上给他设计衣服这个尺寸就要预留好。

记者:上天之后会变高,是吗?

吴大蔚:是的。按照目前国内外载人航天报道的数据高3到5个公分。

记者:这还会在回来的时候缩回去吗?

吴大蔚:会的,脊柱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压缩椎间盘,到天上就会伸长了,腿不会变长,但是所有这些缝会变大了,所以人整个就会长了,回到地面在重力作用下慢慢就会回去了,我们也会把身高的变化骨骼的变化都记录下来,目的是为我们工程后续的研制能够更精准做一些相应的工作辅助。

记者:所有的女航天员回来我们可能都会问说好像比上去时候显得胖了一些,这些能够反映出来什么问题,你们会探索和捕捉到什么?

吴大蔚:脸变得圆一些了,看着更丰润了,这种是因为在失重状态下体液向头部分布,跟你倒立的状态是一样,长期这种状态下看着脸就会更丰满一些,但是跟她真正的胖实际上是两个概念,所以这个就是从表象到科学本质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它的表象来看它的本质,等我回到地球的时候你看着我变胖了,实际上我血容量比原来少了,我要快速把它补回来,如何才能补回来,这就是医学家们科学家们去研究的一个问题,发现这些相应的措施来改进人的健康,其实做好从长远来看,对于整个地面的整个社会大众医疗健康也是有帮助的。

研究小组发现,航天员回到地面后,味觉和嗅觉都会发生变化。

吴大蔚:比如说有人感觉食物酸度比以前增加了,原来觉得不酸的现在觉得酸了。

记者:咸淡会有变化吗?

吴大蔚:认为他们的口味比在地面变得更重了,更喜欢口味重的食物,我们现在也开始用一些新的先进技术做营养代谢相关研究。

记者:在这个研究的过程里面我们能发现什么?

吴大蔚:单纯的一个调整食品的构成,这只是一个表象,实际上类似于细胞分子生物的相应变化,行为学背后隐含的机制,心理的情绪稳定性、决策能力等等,最后总结起来要归根到底在不同的飞行时段,人的生物学、生理学、细胞到器官组织层面上的所有变化的原因在哪儿。

在天上航天员的睡眠竟然比地面还要好

记者:现在在地面上好多人困扰说我睡不着我失眠,在太空上睡觉会是难事吗?

吴大蔚:从我亲身来做咱们空间站还有前面的各次任务来看,航天员整体上睡眠还是不错的,他们在天上的睡眠效率比地面还要好一些。因为一个是在飞行之前,他们是以全力以赴的状态在准备。到了天上以后,他们很快就适应环境了,更踏实了,睡眠效率比地面还要高,我们觉得确实是他们心理素质非常好,也确实是证明了我们载人航天在不断进步,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非常有意思的数据。

记者:作息表是每一天都更新的吗?

吴大蔚:大的作息制度是一个规范性的制度,但是所有的这些制度要根据你任务的需要做必要的调整,比如说你要半夜出舱,他三点才能睡觉,我不可能第二天让他六点起床干活。

“曙光”撑起了航天员生命的保护伞

记者:航天员在空间站回来以后都会跟媒体记者说,其实我们特别依赖地面给我们的所有指令,“曙光”永远在线,当我们听到“曙光”明白的时候,你也是“曙光”的一员。

吴大蔚:我们应该说所有的航天员中心的岗位人员都是“曙光”的一分子,“曙光”只是一个代号,它代表的是一个团队,是一个集体,是航天员中心,是航天员支持中心。

记者:作为“曙光”,你跟航天员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

吴大蔚:好好吃饭,好好锻炼。

记者:你这话我觉得对于所有航天员来说都是像亲人一样贴心。

吴大蔚:再不想吃也要好好吃,好好吃好了才能有劲儿好好干活。所以航天员支持中心跟其他支持中心不太一样,它对的是一个生命,我不是对着一台机器,看它的指标就可以了,远远不是,是要投入大量的感情,把他当成亲人一样,真正用心去做,才能把人的工作做好。

记者:比如逢年过节会想家,会想娃,他们会跟你说吗?

吴大蔚:会,因为我们不用等到他们去说,我们会定期给他安排心理的支持,他们可以跟孩子天地视频通话聊天,会给他上行家里孩子小的视频,日常生活的记录。

记者:生活是具体的,他们在轨的生活也是特别具体的。

吴大蔚:是琐碎的,是具体的,但是又是实实在在的。

新一批航天员采用这样的训练方案

如今,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将常态化实施乘组轮换和货运补给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也表示,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的计划,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需要,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于2022年全面启动,计划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截至2023年3月已完成初选阶段选拔工作,共有一百多名候选对象进入复选阶段,其中航天驾驶员来自陆海空三军现役飞行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主要来自工业部门和高等院校,有10余名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候选对象进入复选。

记者:现在新一批的航天员在长成,你的每一个任务都是新的吗?

吴大蔚: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实际上比较成熟了,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更多去努力,但是新一批航天员队伍他们出身背景不同,你是工程师,你是载荷专家,还是你是驾驶员,你来自空军,你还是来自科技人员,你到底是什么出身,我们对你的方案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在给他定训练方案时候,一定是在大的规则、原则、规范的基础之上,结合他任务的要求,结合他自身的特点制定更有效的一个训练方案,而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们做培养人的工作,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任务的要求,个体的特点具体制定。

标签:

最后一页
变“蓝图”为“通途”,池黄铁路全线开始铺轨

精彩推荐

资讯News

  • 聚焦Policy

  • 图集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