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饮料会致癌? 正确看待阿斯巴甜
2023-08-15 09:39:56来源:文汇网

近日来,低热量的人工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再次陷入舆论漩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就阿斯巴甜对健康的影响正式发布了评估报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

一石激起千层浪。究竟该如何看待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究竟是什么?

近年来,随着“无糖”概念食品的兴起,如无糖可乐、无糖口香糖等,阿斯巴甜逐渐被大众知晓,经常能在各种标着“无糖”的饮料配料表中看到它的身影。

阿斯巴甜作为第三代人工甜味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中,作为代糖之一。

阿斯巴甜的特点是甜度非常高,约为蔗糖的200倍,也就是说,在食物中只要添加所需蔗糖含量的1/200,就可以达到一样的甜度;成本更低,所以食品生产商常用很少的阿斯巴甜来代替蔗糖。

截至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90个国家批准使用阿斯巴甜作为食品添加剂。

如何理解“可能对人类致癌”?

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出具的这份评估报告中,除了关注“致癌”,同时也请关注“证据有限”“可能”这些关键词。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致癌物按对人的致癌危险性分为5类,分别为1、2A、2B、3、4类。一级致癌物是有充足证据证明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质,属于明确的人类致癌物。与食物相关的,包括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尼古丁、苯并芘、亚硝酸钠、含酒精的酒类等。

二级致癌物是可能致癌的物质,又分为2A和2B。2A物质是在动物实验已证实有明确的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的证据还比较有限。2B物质则是有可能致癌物,在人和实验动物中发现的致癌证据有限,与导致癌症的可能机理有关的证据同样也有限。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阿斯巴甜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说明其对人类致癌性的科学证据尚不充分,需进一步研究考证。同样“有限”的2B类食物还有猪肉、牛肉等之前被炒得很热的红肉类。

换句话说,此次评估报告并没有直接指出阿斯巴甜的危险性,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日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官网发布其对阿斯巴甜外部安全审查的回应,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标记阿斯巴甜为“可能对人类致癌”,并不意味着阿斯巴甜实际上与癌症有关,FDA不同意IARC的结论。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回应,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食用阿斯巴甜有上限

虽然阿斯巴甜并没有那么可怕,但要注意绝不能无限摄入。抛开剂量谈危害显然是不科学的,比如过量饮用白开水也可能引起水中毒,所以需要先了解一下专业名词“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ADI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每天可以安全摄入的物质的量。ADI通常基于毒理学研究评估,以确定动物研究中显示不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最高适当实验暴露剂量水平,乘以适当的安全系数。

在阿斯巴甜等甜味剂上市前审查期间,FDA确立了ADI:如果估计的甜味剂每日摄入量低于ADI,则不会导致安全问题。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阿斯巴甜ADI为每千克体重40毫克。

简单来说,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按照每千克摄入40毫克阿斯巴甜进行计算,共计2800毫克。阿斯巴甜在碳酸饮料中的使用限值是0.6克/千克,300毫升饮料中阿斯巴甜的上限是0.18克,14罐最多含2520毫克,低于2800毫克,即每天喝软饮料不应超过这个量。

阿斯巴甜的每天摄入总量有上限,建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重,按照上述方式进行计算。

除了“致癌”,更应关注其他疾病

阿斯巴甜除去可能的致癌风险外,还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等疾病密切相关。

经常接触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剂可能会让味蕾习惯甜味,逐渐影响个人饮食选择,减少每天的饮水量。

用代糖制成的产品也可能会给人关于加工食品的错误信息,其实,标有“低糖”或“无糖”的食品并非是最有营养的选择,蔬果等天然食物才是合理膳食的重要成分。此外,高糖高盐饮食、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更大。

人工甜味剂可以帮助部分人群在没有摄入多余热量的情况下享受甜味。通常来说,少量摄入代糖对健康成年人来说是安全的。减轻或控制体重的人群想减少糖的摄入,短期内使用人工甜味剂也未尝不可。记住,合理适量是永恒的重点。

标签:

最后一页
8月14日基金净值:银华中证央企结构调整ETF最新净值1.393,涨0.47%

精彩推荐

资讯News

  • 聚焦Policy

  • 图集Picture